《南京照相馆》之后,《东极岛》原本被寄予厚望,有望争夺一下暑期档冠军席位。
但现实很骨感,上映第一天就宣判了结局,预测总票房一路下滑,想要破10亿,基本不可能了。
这部投资5亿、筹备6年、7个月拍摄,被誉为“中国电影工业化里程碑”的影片,算是失败了。
影片镜头对准1942年里斯本丸号沉没事件:日军运输船载着1800多名英军战俘在舟山海域被击沉,东极岛渔民冒死展开营救。
当巨轮断裂时形成的死亡旋涡裹挟着战俘躯体,金属摩擦声与海水灌进船舱的轰鸣穿透银幕。
必须承认,主创团队在攻克拍摄海洋特效这个世界级难题方面,确实“为中国电影工业化蹚出一条新路”。
然而,这是一部优缺点都非常明显的电影,在渔民跟日本侵略者的家仇国恨和营救英国人之间并未找到平衡点。
01、 中国电影的“海洋革命”
在管虎团队之前的华语电影界,只有林超贤对海洋有着近乎狂热的痴迷。
《紧急救援》是首部海上救援题材工业大片,《蛟龙行动》则将战场聚焦在深海和核潜艇内部。
本片在前人基础上,完成了一场不可能完成的“海洋革命”,朝着电影制作的“死亡禁区”勇敢迈进。
全片实现水下实拍,水下戏份占比高达40%,且要呈现惊涛骇浪中的沉船救援。
支撑这场影像革命的,是扬州影视基地斥资打造的超级水景基地。
剧组用接近1:1复刻的“里斯本丸号”同样功不可没,道具船“能抗12级风”。
从这艘船被美军的鱼雷击中到完全沉没,影片近乎完美还原了这一过程,如关押俘虏的船舱在不同水位呈现的变化。
本片的最烧钱的高潮戏分为两部分,阿赑(朱一龙 饰)打开舱门救出战俘后和留守日军殊死战斗,及阿花(倪妮 饰)带领众渔民营救俘虏。
战斗场面宏大,调动演员多达千人。
里斯本丸号即将完全沉没,千百英国人纷纷落水。
日军动用小型机动船,配备轻机枪和步枪对落水者展开无差别攻击,这近乎一场屠杀。
阿赑凭着良好的水下机动性,借助一块海中帆布,将其丢入船的螺旋桨,致使船不能移动。
获救的英国战俘在军官的指挥下,用血肉之躯冒着枪林弹雨掀翻日寇的小船。
于是攻守易势,并接连将剩余日寇全部歼灭。
这些英国战俘被日军长期虐待,很多人本就处在亚健康状态,越来越多人因体力不支而沉入海底。
阿花率众渔民驾驶几十艘木帆船赶到,是本片最震撼的画面。
里斯本丸号在海浪和力的作用下被“割裂”成两块,如滔天巨物轰然倒塌时,造成了巨大的水中漩涡和海洋虹吸。
人只要被卷入其中,必死无疑。
渔民必须抢在漩涡吞噬所有人之前,跟时间赛跑救人,救出更多人。
渔民众志成城,冒死完成了救援。
据事后统计,他们一共救了384人。
02、日本子的恶:是系统性从上而下的恶
在隔壁的《南京照相馆》里,成功塑造了伪善的伊藤秀夫,他不愿意拿武器上战场,却无法掩饰其侵略者的本质。
在本片也有一个看似“友好”的胖日本兵,他是长期驻守东极岛的两个日军之一。
在接受阿赑贿赂时,他会用蹩脚的中文主动示好。
在吴老大(倪大红 饰)和村民葬礼上,其他日本兵开枪挑衅、骚扰,他跪在岗哨里无动于衷。
可在陈先生(陈明昊 饰)持枪闯入岗哨,并打伤了他,他便原形毕露。
他只是看似“友好”,报复起来比谁都狠。
他用汽油浇满陈先生的全身,并将其活活烧死。
这是一场公开、仪式化的处刑,旨在警告岛上的渔民:这就是反抗的下场。
其次是登岛的日军小队,打着搜查英军俘虏的旗号,对岛民实施残忍杀害。
家里的父母倒下,哭喊的幼童也没有躲过刺刀。
吴老大为保护村民,被日寇刺穿肚子,再被开枪打死。
为彰显军威并惩戒逃跑的英国战俘,日寇小队长将其斩首示众,高举首级泄愤后,将头扔进大海。
下达命令的最高指挥官,是日寇海军的军官,一身白色海军制服,看似披着高级的人皮,实则是衣冠禽兽。
他喝着酒,平淡地下达没有人性的命令:封死战俘仓的出口让一千多人等死,为防止消息走漏要对东极岛实施屠村。
正因如此,本片最高燃的场面,私以为还是杀鬼子。
朱一龙和吴磊经过特训,练成的壮硕肌肉,及太阳晒的黝黑皮肤,在大银幕上展现出爆棚的荷尔蒙。
尤其是当他们向鬼子疯狂扑去、厮杀,那是中国人藏在DNA里的基因动了,这是真过瘾。
手撕鬼子为什么受欢迎,不是没有道理。
但是,这并不是一部商业爽片,也并没有像昆汀·塔伦蒂诺拍《无耻混蛋》那样彻底放飞自我。
这毕竟是一部改编、取材自真实历史事件的电影,且有方励导演的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珠玉在前。
因此,不得不说说本片的缺点。
03、 抗日和营救未找到平衡点
在本片杀鬼子有多么令人血脉喷张,那么同样的渔民实施营救就有多么令人失望。
在本片着重刻画了三位主角,阿赑和阿荡兄弟俩,及阿赑的恋人阿花。
阿赑无疑是贯穿本片的灵魂人物,而他之所以两次登上里斯本丸号,一次是为营救弟弟,另一次是为复仇。
阿花是村长吴老大的养女,她打破了祖上“女人不能出海”的规矩,率领众人出海营救。
可就在不久前,她刚刚和阿赑用海盗的方式私定终身。
因此,当她声嘶力竭地动员岛民跟她一起出海营救时,反而削弱了历史的真实性。
岛民们像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工具人,他们世代遵守的古训“海上有难,必救”,则不幸沦为一句口号。
最后吐槽一点,多达一千多人的英国战俘,只塑造了一个让人能记住名字的托马斯·纽曼,就是那个逃跑后被斩首的年轻人。
正是这些被营救主角群体的塑造太过单薄,使得他们说的最多的台词“中国人谢谢你”,显得并不是那么的具有感染力。
后记
整体上而言,《东极岛》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片。
用工业化巨制重现惊涛骇浪中的数百艘木船,全方位呈现一场史诗营救,主角对于日本侵略者的反抗和血性极为出彩。
早在本片立项时,基于查阅的资料,笔者就曾幻想中国电影人能在大银幕上完成一个超越《敦刻尔克》结尾的画面。
英国普通民众自发组织民用船只接送他们前线的孩子回家。
历史上,东极岛的中国渔民,营救这些英军战俘,是他们朴实的、自发的善良与人性,这是影片的主题和核心。
很可惜,电影用日本人的恶行激发了渔民的仇恨,从而削弱了这个善良的出发点,反而显得渔民有点狭隘。
这份超越国界的人道主义精神,没有讲明白,可以说是电影最大的败笔。(撰文:木未舟)
在线配资知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