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波罗热核电站出事了。
9月6日,俄方控制的管理层突然发布声明,一枚乌克兰无人机击中了核电站的培训中心屋顶。地点距离反应堆只有300米,声明里还特意强调,这个培训中心拥有“世界上唯一的全尺寸反应堆大厅模拟器”,对员工至关重要。
字里行间,全是“乌克兰正在玩火”的暗示。消息一出,路透社、合众社等国际媒体迅速跟进。一场针对基辅的舆论风暴,似乎就要掀起。
然而,剧本很快变得奇怪起来。
第一,乌克兰方面静得可怕。从政府到媒体,再到社交网络上最活跃的博主,对这起“袭击”事件,全部保持沉默。既不承认,也不否认,仿佛事情从未发生。这在信息战打成白热化的今天,极不寻常。
第二,也是最致命的一点:俄方拿不出任何证据。只有一份干巴巴的文字声明,没有任何现场照片或视频佐证。无人机残骸呢?屋顶的损毁情况呢?一概没有。对于一场发生在全世界目光焦点下的袭击,这种证据的缺席,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真正的好戏,发生在同一时间的扎波罗热市另一端。
就在俄方发布声明的当晚,扎波罗热市的乌控区正经历着一场真正的空袭。火光冲天,爆炸声此起彼伏。乌克兰扎波罗热地区军事管理局局长伊万·费多罗夫在社交媒体上实时更新战况:多组俄罗斯无人机正从不同方向扑向市区。
和俄方指控的“哑巴亏”不同,乌克兰这边的证据链条完整得可怕。
现场照片显示,一栋公寓楼被无人机直接命中,燃起熊熊大火。视频里,消防员正在紧急扑救。当地居民报告称,袭击导致部分区域水电中断。费多罗夫确认,至少有七架俄罗斯无人机参与了当晚对扎波罗热市的袭击。
现在,让我们把两件事并置在一起看。
同一天晚上,同一个城市。一边是俄方声称核电站遭袭,却拿不出任何图像证据;另一边是乌方记录下俄军无人机轰炸居民楼,有图有真相。
一个合理的推论,几乎是自己从事实中跳了出来:有没有可能,袭击核电站培训中心的,根本就是俄罗斯自己的无人机?
这听起来很荒谬,但只要看看俄军的“黑历史”,就会发现这完全符合逻辑。
俄罗斯的精确制导武器,其“不精确”早已不是秘密。因为难以获得高质量的导航芯片,导弹和无人机偏离目标是家常便饭。炸弹扔到自己边境城市别尔哥罗德,已经成了国际笑话。有媒体统计,光是2024年,俄军战机就至少有138次“误投”事件,把专门用来轰炸乌克兰的FAB系列滑翔炸弹,扔在了俄罗斯和俄控区的土地上。
现在回到扎波罗热的那个夜晚。俄军派出一队无人机去轰炸市区的公寓楼,其中一架因为技术故障或操作失误,偏离了航线,稀里糊涂地撞上了不远处、同在俄军控制下的核电站培训中心屋顶。
对于现场的俄方管理人员来说,这是一个天大的乌龙,更是天大的丑闻。向上级报告“我们被自己的无人机炸了”?这不仅暴露了武器系统的低劣,更显得自己无能。
那么,最好的危机公关是什么?
当然是倒打一耙,把脏水泼给乌克兰。反正双方天天互相指责,多一项罪名也无所谓。这个剧本不仅能掩盖自己的失误,还能在国际上塑造乌克兰“核恐怖主义”的形象,一石二鸟。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他们只发声明,却不敢公布任何照片。因为无人机的残骸上,很可能带着无法掩盖的“俄罗斯制造”的印记。一旦公布,谎言不攻自破。
这场围绕扎波罗热核电站的罗生门,本质上是一场信息战的缩影。真正的战场,不在于那个被无人机砸中的屋顶,而在于国际舆论的认知。俄方试图用一纸空文,制造一个“完美受害者”的形象。而乌克兰则用沉默和另一场袭击的铁证,进行了一次无声的反击。
最终,那个偏离航线的无人机到底是谁的,或许会成为永远的谜。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在核电站的阴影之下,真相的辐射,远比核辐射更难控制。
在线配资知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