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地缘焦虑成重塑天然气市场主要力量
文/木易,中国石化报
近年来,随着全球地缘结构加速向多元化演进,各类地缘事件层出不穷,主要天然气生产国和消费国不同程度卷入其中,显著增加了市场的焦虑情绪,成为推动价格、供需格局和贸易流向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而重塑了全球天然气市场。
供应焦虑推升天然气市场溢价
地缘政治局势演进带来供应焦虑,高气价成为常态。2021年,由于疫情影响能源需求,以及多个项目投产推动液化天然气(LNG)供应规模增加,包括国际能源署(IEA)在内的多家机构都曾预计,全球天然气市场,特别是LNG市场,将在2025年前后出现供应过剩,气价将走低。
但实际情况是,欧洲地缘政治冲突2022年初爆发,对单一国家油气出口可能中断的担忧瞬间笼罩市场,欧洲和亚太气价飙升到40美元/百万英热单位附近,虽然此后几日持续回落,但依然处于历史较高水平。随着欧洲地缘政治冲突引发局势波动,2022年亚太和欧洲平均气价分别为34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和32美元/百万英热单位。
此后两年,在欧洲地缘政治冲突、巴以冲突、红海危机和以伊冲突的交替影响下,天然气市场虽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供应紧张态势,气价也回落到15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左右,但仍远高于2015年~2020年亚太和欧洲6美元/百万英热单位的平均气价,这表明地缘政治因素带给天然气市场的溢价依然存在。
对供应中断的担忧是地缘政治局势推高气价的核心逻辑。欧洲地缘政治冲突发生前,单一国家对欧洲的管道气年出口量在1700亿立方米左右,约占全球管道气出口总量的37%,但冲突当年管道气出口量下降了50%,2023年降到450亿立方米,2024年进一步降至400亿立方米。2025年以来,单一国家对欧洲的管道气出口只剩下过境土耳其的唯一路径,出口量只有去年同期的50%左右。
与此同时,单一国家的LNG年出口量在欧洲地缘政治冲突前后没有明显变化,依然保持在400亿立方米左右。由于管道气不具备LNG灵活调整出口市场的优势,全球市场两年内失去了约15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供应,而且受欧美制裁影响,单一国家短期内缺乏将这部分管道气大规模转为LNG出口的能力。
以伊冲突期间的气价跳涨,则主要受霍尔木兹海峡面临关闭风险导致卡塔尔LNG出口受阻的担忧情绪支撑,但这一因素在以伊停火后已被市场完全消化。
合作、咨询、交易、投稿:微信:energyinsider ]article_adlist-->申请“能源情报LNG供需”微信社群,请私信告知详细信息+附上名片,核实后合适则付费邀请
能源安全焦虑驱使需求结构重组
地缘政治局势演进带来安全焦虑,需求结构加速重组。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地缘政治因素再度将能源安全拉回大众视野,并使其成为主导短期能源需求的核心考量。这一因素在欧盟和亚太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欧洲地缘政治冲突几乎颠覆了欧盟的天然气消费结构和习惯。
一方面,欧洲地缘政治冲突发生后,欧盟摆脱管道气的进程加速,目前管道气在欧盟天然气消费量中占比已从冲突前的40%下降到不足10%,虽然对单一国家LNG的进口量有所增加,但绝对量较小且具备可替代性。与此同时,LNG在欧盟天然气消费量中的占比从欧洲地缘政治冲突前的17%提高到近30%。
另一方面,欧盟对于天然气采购和消费的管理更加灵活,建立了进口天然气联合采购机制,并通过该机制在2023年冬季前采购了135亿立方米天然气,约占当季需求量的12%。此外,欧盟还加大了对天然气市场的干预力度,开始为LNG接收站建设和运营提供政府担保,并推出天然气市场修正机制,为即月交易的气价设置价格上限。
相较于欧盟通过转向LNG及进口多元化保障能源安全,亚太地区消费国更关注“可负担的安全”。近两年,在欧洲地缘政治冲突、中东局势紧张等地缘政治因素影响下,LNG现货价格大幅上涨,长约资源的经济性明显改善,而且长约稳定性更高,大型LNG进口国签订长约的意愿显著提升。
日本电力巨头JERA与美国VG公司签订了20年期100万吨/年、以美国亨利中心气价为基准的长约,并设置了115%的基准价格封顶条款。韩国天然气公司在与卡塔尔能源公司签订的LNG长约中引入了3美元/百万英热单位的溢价上限条款。
从进口资源结构来看,近两年,亚太地区LNG现货(含短约)和中长约的进口量都有所增长,但中长约的增幅更大,在整体进口资源中占比持续提升,而现货占比则累计下降约5个百分点。
大国战略博弈加速能源市场调整
地缘政治局势演进也引发了博弈焦虑,天然气市场全球化被进一步侵蚀。大国之间的战略博弈是推动地缘政治局势演进的根本动因,这些大国通常也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户,博弈的同时也直接推动了能源市场调整。
美国放开天然气出口以来,天然气市场总体表现为“单一国家资源主供欧洲、中东资源主要流向亚太、美国资源东西通吃”的模式,但随着欧洲地缘政治冲突爆发,欧洲市场放弃了单一国家的油气资源,美国成为仅次于挪威的欧盟第二大天然气供应国、第一大LNG供应国,对欧洲的LNG出口量从2021年的2200万吨增加到2024年的5600万吨。单一国家的油气出口则面临价格上限,以及保险和运力限制,只能以“打折”方式出售给亚太买家,并加快与周边国家建设天然气管道项目的谈判进程,天然气市场正被人为划分为东、西两个区域性市场。
在地缘政治因素扰动和美国政策不确定性持续增加的背景下,不同区域的天然气贸易结算模式也在发生变化,单一国家计划2025年起在远东打造非美元LNG贸易走廊,采用卢布、人民币、迪拉姆等非美元货币结算。
与此同时,地缘政治与经贸博弈导致全球宏观环境持续恶化,南亚、东南亚经济体面临本币贬值、美元流动性不足的困境,很难像中国、日本、韩国一样通过大量签订长约满足天然气需求。
近两年,孟加拉国、巴基斯坦、越南等“小买家”的LNG现货采购项目频繁流标,最高时超过60%,并被迫采取“以货易货”形式获取资源。如孟加拉国与卡塔尔达成服装换LNG协议,巴基斯坦与阿曼计划采取“小麦换气”方案,催生了区域性非美元、非货币LNG贸易圈。
地缘政治因素并非短期冲击
地缘政治因素不再被视为天然气市场的短期冲击。从2022年以来的情况看,欧洲去管道气的决心更坚定、速度更快,在强调长期能源转型的同时,将跨地中海管道项目、非洲LNG项目投资、LNG接收站建设等多元化举措列入短中期重要议题,提前将未来十年甚至更长周期的地缘政治溢价体现在基础设施和金融投资领域,而非作为跟随地缘政治冲突一起“消失”的临时举措,并将其反映到远期气价的预期上。
单一国家的油气资源供应也被西方市场剥离,并流向亚太和西南欧市场,全球油气市场的东西半球“双轨”格局已初见端倪,而背后的推动力既不是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也不是简单的跨区套利,而是地缘政治局势演化的结果。
中美虽然互为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和进口国,但贸易战、关税战下的经贸合作前景或将受到影响,中国买家在以DES(目的港船上交货价)条款进口LNG方面变得更谨慎,合同中的灵活性条款更多,LNG贸易合同范式正在发生变化。
与此同时,地缘政治因素带来的焦虑情绪与能源安全、能源转型叠加,导致能源供需的错配时间被拉长,进一步放大了地缘政治因素扰动的“长尾效应”(是指商品流通和储存渠道足够大时,原来不受重视的销量小、种类多的产品由于总量巨大,累积的总收益超过主流产品的现象)。因此,对包括天然气在内的能源市场而言,地缘政治因素已从偶发的“脉冲式影响”演变成重塑市场的“慢变量”,成为决定中长期价格中枢和供需结构的核心要素之一。
在线配资知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