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孙继先,自称杂牌军司令。新中国建立之后,他担任一支特殊部队的司令员,见证了这支部队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强大。
没有人知道,开国中将孙继先身在何处,带领着一支怎样的军队,做着什么样的工作。孙继先相关事迹是中共最高的军事机密,外国情报部门在报道他时,均称其下落不明,而当年他曾“叫板”上将,官司甚至打到了总参谋长处。
军中战神
"许世友是员战将,打红了胶东半边天,了不起,了不起!"毛主席如是评价许世友。
60年戎马生涯,许世友威名远扬,令敌人胆战心惊。他立下赫赫战功,让毛主席刮目相看。许世友一生敬佩的人并不多,开国中将孙继先是其中之一。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孙继先凭借着敢打敢拼的性格在军中独占一席,被战士们称为战神。
人们常说,孙继先的一生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硬。孙继先是山东菏泽人,他的身上也有着山东人典型的热血、勇敢的特征。9岁的那一年,孙继先跟随师父拜师学艺,练就了一身武功。不久之后,孙继先参加红军,踏上了长征的道路。
湘江突围战之中,敌人火力迅猛,我军在经过激烈的抵抗之后打光了子弹,面临着全军覆没的危机。千钧一发之际,孙继先手持砍刀,冲向敌人。孙继先呐喊着:“一个都别想活!”他挥舞着大刀,左劈右斩,大刀挥舞向敌人,敌人立刻倒在血泊之中。
孙继先的行为激励了众将士,众人一齐冲向敌军,士气高涨。面对如此勇猛的红军将士,敌人大吃一惊,不敢上前。孙继先率领部队趁此机会奋力突围,终于突破了湘江的防线,为红军保存了革命的火种。
战斗结束之后,杀了几十名敌人的孙继先浑身已经被血浸透。众人大吃一惊,急忙将他的衣服脱下来检查,却没有发现致命伤口。原来,孙继先身上的血迹,全部都是他在杀敌时飞溅的,孙继先自己受到的伤害十分有限。
此时孙继先杀敌的刀已经成为了锯条,刀刃上全部都是卷齿,由此足可见孙继先力量之大。不久之后,许世友将军听到了孙继先的事迹,他敬佩地说道:“老孙很厉害,我佩服他的武艺。”
人们评价说,孙继先上阵杀敌,比当年方世玉闯阵还要勇猛,是战神之中的战神。大渡河战役之中,孙继先挑选了17名红军战士,带领他们强渡大渡河,夺取了敌人的阵地。此次战斗,孙继先冲锋在前,他乘坐小船,躲避敌人的枪林弹雨,成功地到达河对岸。
17勇士强渡大渡河的消息传遍全军,众人皆十分敬佩。事实上渡过大渡河的有18名勇士,然而孙继先淡泊名利,并未将自己计算在内。
抗日战争时期,红军装备杀伤力有限,数量极少,因此同日军对抗的时候,红军通常近战搏斗,进行白刃战。也正因如此,我军伤亡惨重。与日军的每一次交锋,孙继先都冲在一线。他的一生杀敌无数,受伤的次数却屈指可数,堪称军队奇迹。
默默无闻,大国脊梁
1955年,孙继先凭借着革命中的战功被授予中将军衔。革命年代的孙继先战功赫赫,和平年代的他依旧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7年,志愿军第20兵团司令员孙继先突然接到了志愿军司令员杨勇的电话,杨勇命令孙继先做好准备,回国接受新任务。起初孙继先十分疑惑,他已经在朝鲜驻守多年,为什么突然被召回?
在孙继先看来,国家如此紧急恐怕有战事,而新中国唯一可能发生战事的军区就是福建军区,难道自己要被调往福建指挥战争?想到这里,孙继先摩拳擦掌,想要大显身手。孙继先并没有想到,回国之后,自己不仅没有接到前线作战的命令,反而被派往大后方,做后勤工作。
回到中国之后,孙继先第一时间向肖华报道。肖华传达了上级的命令:此次召回孙继先,是想让他参与组织导弹试验靶场。
彼时中国的导弹研究工作刚刚起步,建设导弹试验靶场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孙继先说:“我不懂这方面的工作,也没有任何的准备。”肖华说道:“组织上相信你,等聂帅跟你详谈吧。”
第二天,聂荣臻元帅找孙继先谈话,传达了组织上的任命。尽管这项任务与孙继先想象差距甚大,他还是表示无条件接受。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孙继先走马上任,来到了一个名叫炮兵营房工程建筑部的部门任职。
组建军队需要招兵买马,孙继先发布了征兵的消息,陆军、海军、空军、炮兵,工程兵闻讯赶来。他们穿着不一,作战能力参差不齐,擅长的领域也不尽相同。
目睹了招兵全过程的百姓十分好奇,纷纷询问:这究竟是一支怎样的部队?战士们回答道:“这是一支杂牌军。”孙继先哭笑不得,却苦中作乐,为自己封了一个杂牌司令的名号。不久之后,在孙继先的领导之下,20基地初具雏形。
起初国家经费有限,孙继先东奔西跑,筹集基地建设的款项。与此同时,我军缺少相关人才,孙继先只能找到与中国合作的苏联专家。然而专家需要一批懂得光学的助手,我军无法找到相关领域的人才,只能从八一电影制片厂调集会照相的工作人员。孙继先命令他们自学光学,为导弹研究实验做贡献。
1959年,孙继先被正式任命为20训练基地司令员,导弹试验靶场部队也正式确立起来。不久之后,孙继先带着20兵团坐上了火车,他们在闷罐火车中前行十几天,终于到达目的地。战士们下车之后放眼望去,满目黄沙,茫茫戈壁,无边无际。
基地刚刚建设的时候,中国经历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深处戈壁荒漠,20兵团的生活尤其艰苦。幸运的是,因为扎根边疆,战士们有一定的额外补助,加上原本的工资,也算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深思熟虑之后,孙继先将众人召集在一起说道:“二十基地除了工资之外,国家还允许享有一定的边疆补贴,两项加在一起,差不多等于双份工资,如果我领取这份工资,比伟人的数额还要高,但比贡献,我怎么能跟伟人比?”听闻孙继先的话语,战士们都沉默地低下了头。
孙继先主动放弃了国家的补贴,军中有人对此产生异议,孙继先却从未动摇。与此同时,孙继先还主动帮助当地生活困难的群众,他捐出自己的粮票和衣服,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叫板上将,不畏强权
1960年,在战士们的共同努力之下,早期基建工程顺利竣工。彼时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也在当地参与建设,建设环境艰难,建筑材料短缺,他没有营房。恰巧基建工程建设剩余了一些建筑材料,他便命令手下带回部队。
孙继先知道此事之后十分气愤,他认为建筑材料是部队的公有财产,不应该用于陈士榘私人建设,于是命令自己的手下阻止陈士榘手下搬运材料。陈士榘不服气,双方因此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二人难以形成一致的意见,只能找副总参谋长杨成武上将定夺。
杨成武上将命令孙继先放行陈士榘的部队,随后解决争议。然而为了争取上级的同情,陈士榘将工程兵的工作过程拍成了照片,上报到了总参谋长罗瑞卿那里。就这样,陈士榘和孙继先因为建筑材料发生争吵的官司闹到了总参谋长处,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剑拔弩张。
罗瑞卿在了解到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严厉斥责了陈士榘,要求他尽快归还建筑材料,陈士榘执行命令,他与孙继先的纷争最终尘埃落定。
事实上,陈士榘与孙继先并非一直是剑拔弩张的关系。攻打开封的时候,陈士榘是华野参谋长,孙继先是第3纵队的司令员,陈士榘是孙继先的老上级,而陈士榘也对孙继先颇为欣赏。
此次冲突,是陈士榘与孙继先因为国家利益而爆发的矛盾,原本不涉及个人情感。不久之后,陈士榘与孙继先握手言和,二人继续为导弹试验基地的建设做贡献。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持续恶化,苏联撤走了所有在华专家,中国导弹研究也面临最为艰难的时刻。在孙继先的带领下,20基地的将士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在苏联专家撤离之后的20天,成功发射了中国的导弹。
此后多年,中国自主研发的导弹不断发射成功,成为维护我国国防安全的大国重器。军事强国中国腾飞,孙继先功不可没。
在线配资知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