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578字 | 阅读需5分钟
哈尔滨是古肃慎人的地盘,在女真崛起前,只有小型聚落,清朝初期也不过是小镇,如何成为黑龙江省会的呢?
【哈尔滨】
哈尔滨位于黑龙江省南部,南与吉林省接壤,地处松嫩平原东南缘,松花江中游,面积5.31万平方千米,居中国省会城市之首。
哈尔滨是黑龙江省会,副省级城市,松花江自西而东穿城而过,市中心纬度是北纬45°48′05″。
哈尔滨有山有水,黑土地富含营养成分,森林覆盖率达41.5%。
哈尔滨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冬季严寒、多雪,平均气温-14.6℃;春、秋季属于过渡季节,时间较短,夏季凉爽宜人,有“冰城夏都”之称。
哈尔滨常住人口为1064万(2010年)、1001万(2020万)、978万(2023年),呈下降趋势。
【金时期的哈尔滨】
建立金朝的女真,西周到西汉时称肃慎,东汉至魏晋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五代时臣属于渤海国,北宋称女真,主要生活在长白山以北、松花江-黑龙江及乌苏里江流域,以渔猎为生。
1114年(辽天祚帝天庆四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率兵抗辽, 发动“宁江州”、“出河店”之战,大败辽兵十万人。
1115年(辽天祚帝天庆五年、金太祖收国元年),完颜阿骨打于在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哈尔滨)称帝,国号“大金”。完颜阿骨打说:“辽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宾铁虽坚,终亦变坏,唯金不变不坏。”
1153年(金海陵王贞元元年),完颜亮将国都从哈尔滨阿城迁到中都,并夷毁上京会宁府。中都仿照北宋汴京之规制,在辽南京城基础上扩建,呈正方形,城内人口约四十万。
【柳条边和闯关东】
清朝崛起于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入山海关,代明朝。清军入关之后,便将龙兴之地的东北保护起来,万一清朝在中原待不住,还能全身而退返回东北。
清廷对东北的管理,与在关内截然不同。关内设总督、巡抚、布政使等,军务、民政两把抓。东北侧重于军事,设三个将军: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奉天(辽宁)将军。
1668年(清圣祖康熙七年),为防止关内百姓进入东北,清廷不再允许百姓从关内向关外移居,保留大片荒野方便八旗骑射围猎。清朝中期更是严禁擅入,宁可让东北荒芜掉,史称“柳条边”。
在东北封禁的两百年间,东北到处是荒域废堡,败瓦残垣,处在与中原隔绝的状态,沃野千里,人口最少时却只有三四十万。
清朝原本为自己留下一条后路,却不想阻挡了关内百姓,被俄国抄了老家。由于“柳条边”禁令,广袤的东北大地无法形成与俄军抗衡的人口规模,有些地方更是无人区。
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和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朝东北地区面临沙俄和日本大肆侵略。而黄河下游水旱灾害不断,饿殍遍野,华北地区的百姓开始向关东移居,朝廷对此默许,涌起闯关东的浪潮。
1910年,东北人口达到1800万,我们守住了黑龙江(河)以南的疆土,“闯关东”功不可没。
【从村镇到大都市】
1756年(清高宗乾隆二十一年),清朝在阿城设阿勒楚喀副都统,属吉林将军。当时吉林将军驻扎在吉林城,阿勒楚喀副都统是七个副都统之一。
这时的哈尔滨只算是一个沿河小镇,和现在的大城市规模完全不能相提并论。哈尔滨是怎么在一百多年的时间发展成“东方小巴黎”的呢?
哈尔滨这个地名,大致出现在嘉庆、道光以后。随着中原人闯关东,哈尔滨地区人烟渐盛。当时山东、河北、山西、河南、江苏几省,大批中原人涌入东北,在广阔的东北生根发芽。
清朝为安置“京旗闲散”,1825年-1847年(道光五年至二十七年),伐木建成3城、24旗营(120旗屯),其中哈尔滨市区有13座旗屯,属东官所右翼各旗营。
1898年(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沙俄决定将铁路工程局设在哈尔滨,是为哈尔滨建城之始。
从哈尔滨出发的铁路,东可至海参崴,西可达赤塔。沙俄及其他欧洲移民开始大量移居,哈尔滨成为当时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水陆交通枢纽和商埠。上世纪初,在哈尔滨的外国人就多达16万,显得比较“洋气”。
又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如今哈尔滨已是人口一千万的大城市,高铁四通八达,还是亚欧大陆桥(西伯利亚铁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在线配资知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